來源: 本站 作者: 管理員 點擊: 日期: 2023-02-02
摘要:導語@佛游:給一小朋友打疫苗,中途小朋友掙扎針滑出,漏了一點疫苗液體(就一點,平時排氣也可能會排那么點出來),家長質疑漏點疫苗出來還起不起作用,這種情況要補打一針嗎?解讀:這是為患者進行肌肉注射時,由于患者躁動而出現的意外情景。由于話題中肌注的藥物屬于疫苗,…
這是為患者進行肌肉注射時,由于患者躁動而出現的意外情景。 由于話題中肌注的藥物屬于疫苗,且針頭滑出有漏液,導致有醫護人員及家屬都看到的藥量損失,家屬提出這樣的質疑,也是人之常情。 這種情況下,對于由于針頭滑出導致的藥量減少,是否補種,要視患者情況、肌注的藥物品種、性質和量,來具體情況具體對待。 話題中,并未提及肌注的藥物是什么,所以,具體補種與否,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慎重斟酌,但無論如何,都要做好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,打消其疑慮,重建醫患信任。 隨著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輸液”理念的逐漸普及,以及各級醫療機構“限輸令”的一再升級,禁止門診輸液,我們有理由相信,肌肉注射這種簡便易行的用藥方式,將會在基層醫療機構,大行其道。 肌肉注射操作雖然并不復雜,但在操作過程中,像這種針頭意外滑出的情況,還會時有發生,更有其他意外和記住并發癥出現,下面,就此話題,展開延伸。 肌肉注射時,除了針頭滑出,還有哪些意外情況發生? 肌肉注射時回抽針管見回血,說明扎到到血管。 對策: 如何應對,需要看具體情況。 1、如果只是一點點回血,在注射部位準確的前提下調節一下進針深度再注射。 2、但是如果抽大量回血或者特殊藥物的話,就需要拔針更換藥物,重新進行注射。 3、患者和家屬如若提出異議和疑問,醫護人員要做好解釋工作,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。 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肌肉注射,進針時,稍不注意,就有可能扎到患者臀部的硬結或疤痕上,操作者快速用力進針時,有一種扎到硬東西之上的梗阻感。 一般情況下,針頭扎到硬結或瘢痕上,就會導致進針失敗,也就是說,針頭只進到皮下,就扎不進去了,或是扎到了硬結或疤痕上,注射時藥液推不進去,或是即使推進去,也很難吸收。 對策: 1、注射前進行局部評估。在擬注射部位進行觸摸,檢查有無硬結,查看局部皮膚是否正常。 2、避開疤痕和硬結,進行注射。 3、若扎到硬結上,可與患者進行溝通,取得其理解和配合,并拔針。 4、重新選擇注射部位進行注射。 臀部肌肉注射造成坐骨神經損傷在臨床上并不少見,是藥物性神經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。 注射時碰到坐骨神經多是碰到了神經的鞘膜,可出現沿腰腿的放電樣麻木,若確實傷到了坐骨神經可以出現患處疼痛,行走受到影響,甚至會出現肌肉萎縮等。治療上用營養神經藥物,加上理療、按摩等,重點是下肢的肌力訓練。 若神經功能不恢復或恢復不理想,可手術探查坐骨神經,同時對受損神經進行瘢痕松解、神經外膜松解和神經束膜松解手術。嚴重者應進行神經移植,以修復神經。 這是患者/家屬,也是醫護人員不愿看到的肌注意外事件。通常情況下,這種意外事件的出現,與患者活動和注射器針頭質量有關。 對策: 1、注射前常規檢查注射前和針頭。 2、應用合格、質量過關的注射器。從源頭上避免使用劣質、不合格的注射器和針頭。 3、注射時囑患者不要亂動。為患兒注射時要在助手的輔助下,固定好患兒,避免患兒劇烈抵抗,造成意外出現。 4、發現針頭斷裂,操作者要手疾眼快,立即拔出斷裂的針頭。 5、無法自行拔出者,囑患者放松,不隨意亂動。 6、立即請外科醫生會診,必要時給予手術取出。 這也是由于患者不配合,注射時躁動造成針頭滑出。多發生在患兒、精神患者身上,由于患者躁動、不配合,造成注射時針頭滑出。 對策: 1、注射前,對患者進行安撫,使其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。 2、針頭滑出后,若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慎重斟酌,但無論如何,都要做好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,打消其疑慮,重建醫患信任。 3、針頭滑出后,針管內藥液大多推注進去者,無須再費事。但若是注射未完成,就要根據具體情況,再進行注射或放棄注射。 貴重藥物要做出妥善處理,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,避免藥物浪費,以確?;颊甙踩?,保證療效,不發生醫患糾紛為上。 肌肉注射還會出現哪些并發癥? 最為常見,注射部位局部硬結多見于長期反復進行肌內注射的患者。與局部注射刺激性大、吸收困難的藥液,注射深度不夠未能深達肌肉組織,而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,引發局部刺激形成硬結。 對策: 熱敷:硬結形成后,可進行局部熱敷,每次熱敷 20~30 分鐘。 避免受壓:避免硬結部位繼續受壓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。 一次性注射器的全面使用,這種并發癥現在已經較少見了。預防上以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,實行一人一針一管,嚴把藥液質量,注意配伍禁忌為主。 對策: 治療上可局部給予濕熱敷,促進炎癥消散。全身應用抗生素。膿腫形成后,可給予外科清創。 肌肉攣縮多見于長期進行肌肉注射的患者,是指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纖維變性、攣縮,引起關節功能受限所表現的特有步態、體征的臨床癥候群。 對策: 可行手術治療。 較少見。是因肌肉、關節內、動脈內或動脈周圍注射某些藥物后引起的一種綜合征。其發病機制不明,可能是末端動脈受損,引起動脈血栓形成,或注射的藥物及添加劑引起的細胞毒作用。 臨床表現為局部注射后立即出現注射處劇烈疼痛,皮膚蒼白(缺血性),數分鐘至數小時內該處出現紅斑,隨后轉變成網狀紫色斑,而后出血形成淤斑,不久出現壞死和經久不愈的潰瘍,創面常繼發感染,并可導致蜂窩織炎或敗血癥。同時可損傷神經,潰瘍愈合緩慢,常留有明顯瘢痕。 對策: 目前已知降低青斑樣皮炎風險的方法是在注射前回抽針管,以確保是在肌內注射而非靜脈注射或動脈內注射。操作時以預防為主,如嚴格掌握注射適應證,注射部位和注射深度。 治療措施包括臥床休息,應用止痛劑,一旦壞死和潰瘍形成,尚無特效治療。其他措施有局部清創、切除壞死組織、植皮、局部和全身應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等。 常發生于注射礦物油(如石蠟油)和液體硅酮后。注射引起的人工性脂膜炎皮損發生位置視注射部位而定,常見于臀部。長期大劑量肌內注射黃體酮,也會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、硬結,甚至人工性脂膜炎。 對策: 停止肌注藥物,給予活血化瘀類藥物,局部理療、按摩、熱敷等治療。
Copyright@ 2007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護士網隸屬 威海萬方人才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:魯ICP備17006509號-4
山東省外派護士培訓基地 -官方QQ群:279908486(1000人超級群)、243877850(新群)、82799831、103532698
電話:4006707779(全國統一咨詢電話) 站長電話:0631-5225621 郵箱:nurse@nursesky.com